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方案概述
 
2013年12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信息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人口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国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提出要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全面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体系,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卫生计生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指导意见对我国卫生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即“46312”工程,提出“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四级信息平台,实现六大业务应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其中,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是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平台。
推荐采用云计算平台,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受成本和体制等诸多因素限制,一次性建设完善的大型数据中心,成本高、周期长,后期的扩展不便等, 如果IT基础建设如果通过云计算技术来解决,可以降低信息化门槛、快速部署应用、可以使用“无限”的基础设施资源、无需为一次性任务或罕见负载准备大量设备,享受可用、可靠性服务,中国卫生信息化就有可能实现飞跃。
 
建设目标
 
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卫生事业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大局,立足现有的资源条件,着眼未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功能比较完备、标准规范统一、安全可靠的医药卫生信息体系。建立从省、市、县、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多级卫生信息网络;建立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健康档案为核心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和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卫生系统各领域、各业务范畴的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转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使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卫生改革目标全面实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安全保障一体化。
 
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和卫生服务协同
 
卫生信息化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医疗卫生格局;打破长期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壁垒;打破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而造成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巨大差距。
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相关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的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共享与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与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
 
建立居民终身健康档案
 
在时间域上,以居民个体为中心,围绕从生命的孕育直至生命的终结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立起个人完整的终身健康档案。
在健康状态上,建立居民个体从健康到疾病、再从疾病到康复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信息化诊疗康复管理信息链。
在空间域上,从单个医疗卫生机构到整个行政管辖区域以及到国内其他地区、甚至任何有互联网的国家,每一位居民均可调用其从生命的孕育直至生命终结的完整的终身健康管理信息,满足健康信息维护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要求。
实现国家提出的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的目标,构建居民从出生到终点的完整终身健康管理信息链,构建患者从健康到疾病再到康复的信息化诊疗、康复管理信息链;建立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通过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记录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信息,满足居民健康管理需要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争取一年内,为居民全面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通过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促进大中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通过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通过实现区域内检验、医学影像资源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重复化验,降低就医成本,缓解居民“看病贵”难题。利用共享互通系统,实施远程医疗咨询、双向转诊、预约就诊等医疗服务,提供患者跨机构、跨地域、多途径就医和医保转移,缓解“看病难”问题。
 
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系统建设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唯一的技术支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使城乡居民能够免费或者低费用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基础;对医疗服务活动的有效记录,为对医护人员进行科学、准确的绩效考核,使得“政府花钱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可能;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与共享平台,为“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可及性有较大的增强”提供基础。实行区域医疗资源、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和“一卡通”,为“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的实现提供基础;通过建立数字化、网络化医院,为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最低的医疗费用、最短的医疗时间、最少的中间环节,达到最满意的服务结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技术保障;药品物流与信息系统的结合,有效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并从医生处方环节控制漏洞;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各级卫生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实现对各项卫生业务的监测、监管,同时,区域信息平台通过与各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平台互联,以支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处置。
 
 
建立面向不同群体的卫生信息平台
建立面向6类不同群体的卫生信息平台
 
1.建立面向居民的公众健康管理平台,为广大居民提供丰富的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包括电话、网络、短信等多种非现场方式进行挂号预约,同时也可使用电话、网络、短信等多种非现场方式进行健康咨询、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以及补充与完善自己的健康档案,也可提供网上及电话疾病预防提醒等服务,以满足居民个人的医疗、保健及咨询需要。该平台还可提供隐私保护服务。
 
 
2.建立面向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资源共享,使得医务人员能够全面快速了解居民的健康问题并及时作出诊断,避免因重复检查和用药而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部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居民携带大量就诊记录四处奔波。医疗信息的共享协同对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也有极大的帮助。通过该共享平台建立的远程会诊机制,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享受综合医院专家提供的医疗服务。通过该共享平台,使得综合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将得到共享。通过该共享平台在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建立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有助子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建立面向妇幼保健管理的服务平台,以妇女个体为单位,以妇女各保健期的信息为核心,对妇女保健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业务数据进行联网管理与数据交换处理,实现妇女保健信息全程管理和自我管理。主要的妇幼保健服务管理有婚前保健服务管理、孕前保健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妇女病查治管理、孕产期保健服务管理、孕产妇高危管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产前筛查与诊断管理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妇幼保健管理服务,对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建立面向社区卫生保健的服务平台,对社区慢性病的公众自动建立慢性病专案,并针对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社区整体卫生服务水平。同时通过该平台为居民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机制,可实现居民的就诊信息自动建立转变为个人健康档案初稿,解决了上门建档的困难,并使得原来的死档案变成活档案。
 
5.建立面向科研机构及第三方服务的信息平台,建立增值业务应用,为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研究样本数据,为医药提供商提供本区域内主要疾病发病情况和用药记录,为医疗机构的药品、物资及检验标本的集中配送提供服务,并为保险理赔、健康咨询等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6.建立面向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信息支持平台,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疾病预警、医疗费用监测、医疗行为监管、日常医疗卫生情况报表分析和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的统计分析,辅助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决策管理,提高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加大了对医疗机构行为的监控力度、提升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卫生保健管理水平。
 

4001616199

周一至周日 8:30-18:00

(仅收市话费)

在线客服

周一至周日 8:00-18:00(仅收市话费)

在线客服